前沿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_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研究专题

  • 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推动党风政风持续好转的微观机制及长效策略

    韩升;盛昳嵬;

    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是新时代党的自我革命取得的标志性成果,它在应对“四大考验”“四种危险”的过程中应运而生,遵循“问题导向—制度建构—效能转化”的行动逻辑,产生了重塑党内政治生态、提升政府公信力、密切党群关系等政治效应。其推动党风政风持续好转的微观机制包括思想引领、行为约束、监督反馈三大机制,分别实现了从无形到有形的具象化运动、从不敢腐到不能腐、不想腐的整体性思维转变,以及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论演进。为实现党风政风好转长效化,各级机关党委应构建行为自觉的意向设计,促进教化创新,推动制度威慑的范式革新,营造多元主体协同治理的文化强场,从而为全面推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保驾护航。

    2025年03期 No.455 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3K]
  •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党内法规制度建设:内在逻辑、探索实践与现实启示

    任志江;郭惠嘉;

    作为中国共产党管党治党的制度基础与关键环节,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内法规越来越成为各界关注的热点。早在延安时期,党内法规这一概念便已提出。适应复杂严峻的斗争环境、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是延安时期推进党内法规制度建设的内在逻辑。通过推进党的思想教育法规建设、组织法规建设、纪律法规建设、监督法规建设,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搭建起党内法规制度建设的基本框架。从延安时期的历史经验中,我们能够汲取诸多对新时代新征程上党内法规制度建设的有益启示,分别是:坚持党的领导,严守党内法规制度建设的政治原则;立足现实需要,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进行谋划;加强宣传教育,坚持思想建党与制度治党相结合;坚持与时俱进,以解决党内变化发展的矛盾为抓手;加强权力监督,健全和完善权力运行的监督体系;坚持系统观念,推动党规国法良性互动、共襄法治。

    2025年03期 No.455 13-24+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8K]
  • 依规治党视域下“八项规定改变中国”的学理化阐释

    张利涛;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高度,明确提出要坚持制度治党、依规治党,并将其作为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内容,深入推进党的自我革命。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作为重要的党内法规,中央八项规定深刻改变了党风政风社风,深刻改变了中国。锲而不舍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不仅是完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的具体实践,更是新时代以作风建设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方法。中央八项规定具有激活政治系统自我净化功能、打破传统制度路径依赖、重塑社会互动模式等重要功能,对加强党的制度建设和作风建设、优化政治生态、促进社会结构变革等方面具有重大意义。深入阐释“八项规定改变中国”的学理化内涵,为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创造人类政治文明新形态提供支撑与借鉴。

    2025年03期 No.455 25-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9K]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_抗战胜利80周年研究专题

  • 新中国成立初期抗日战争纪念设施的建设与利用

    郭永虎;李欣恬;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英勇抗战不仅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还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抗战遗迹。新中国成立初期,为凝聚民族精神、激发爱国情怀,中国共产党积极推动抗日战争纪念设施建设,包括抗战纪念馆、抗战烈士纪念设施、抗战遗址遗迹等。这些抗日战争纪念设施,一方面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实体课堂,深化了中华民族对抗战历史的集体记忆,提升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另一方面为新时代红色文化资源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提供了历史镜鉴。

    2025年03期 No.455 34-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2K]
  • 抗日战争时期中共党员队伍建设——以晋西北抗日根据地为中心的研究

    高姌;李玉伟;

    抗日战争时期是中共党员队伍迅速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在领导全民族抗战的同时广泛开展党的组织建设,为夺取抗战胜利和全国革命胜利构筑了坚实的组织根基。作为阻击日军西进、屏障陕甘宁边区、保卫中共中央的前沿阵地,晋西北抗日根据地自开辟以来就积极开展党员队伍建设,通过调控党员队伍的规模和结构、加强党员审查与党员教育、端正党员作风等方式,晋西北抗日根据地逐步锻造出一支政治坚定、能力卓越、作风优良的党员队伍。这不仅为根据地的巩固和全民族抗战的最终胜利打下了坚实基础,也为晋西北地区的人民解放积蓄了强大的组织力量。深研细悟晋西北抗日根据地党员队伍的建设历程,对新时代的党员队伍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025年03期 No.455 42-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2K]

中国式现代化与民族地区发展

  • “金角银边”空间视角下西藏陆路边境口岸建设及其未来发展

    周建新;

    从中国边疆地区“金角银边”区位论的视角看,西藏陆路边境地区口岸空间格局及其未来发展需要从历史和现实出发,从战略高度规划和选择其重点发展方向。国家在整体规划主动建构陆路边疆经济带的同时,西藏自治区地方政府也要充分发挥区位优势,打造科学合理的面向南亚的“南向”口岸通道,为中国边疆经济带整体建构作出积极贡献。

    2025年03期 No.455 49-55+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2K]
  • 共同体生成:生命历程视角下早期支边教师的记忆研究——以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为例

    李志农;周丽梅;

    中华民族并非想象的共同体,而是一个在命运关联中强化团结、在集体记忆中凝聚认同、在历史叙事中形成共识的历史命运共同体。20世纪50至70年代,大批教师响应国家号召奔赴迪庆高原,将扎根从口号转化为行动,为民族地区的教育事业作出重要贡献。本文以生命历程理论为视角,对20余位迪庆支边教师展开口述史访谈,发现支边教师的记忆大致呈现为初到不适的艰苦记忆、逐渐融入的工作记忆和深度扎根的交往记忆。支边教师的实践叙事,尤其是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细节带有明显共同体生成逻辑:其国家代理人的身份,促进了边疆民族对于国家认同的构建,生成了边疆政治共同体;作为外援者的支边教师培育了边疆现代化建设人才和一批带不走的本土教育队伍,生成了边疆教育共同体;支边教师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情感相融、文化互鉴,生成了边疆生活共同体。

    2025年03期 No.455 56-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0K]

政治学·法学

  • 数字纪检监察应用研究的现状、评述与展望

    赵雪;

    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纪委四次全会上肯定了全面从严治党和反腐败斗争取得的成效,也明确指出当前反腐败斗争形势仍然严峻复杂。为应对新形势新挑战,各级纪检监察机关积极探索通过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手段为监督办案工作赋能增效。理论界关于数字纪检监察应用的研究也越来越多,但存在概念界定模糊、研究视角单维化、核心技术研究薄弱及负外部性风险认知滞后等问题,亟待通过理论范式重构、跨学科方法整合、技术适配优化及全链条风险治理体系构建等路径深化研究,为数字时代的全球腐败治理提供兼具理论解释力与实践生命力的中国范式。

    2025年03期 No.455 67-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51K]
  • 论信用惩戒措施的类型化建构——以行政保安处分为分析视角

    周泽中;李沂蓬;

    在实践中,信用惩戒措施的属性界定问题面临诸多困境,导致其无法融入既有的理论和实践框架,亦难以适应单一定性的归类方式,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信用惩戒措施的合法性控制。鉴于此,文章引入行政保安处分作为新的分析视角,从主观目的、适用基础和客观表征等方面寻求二者之间的意义关联,并以此诠释信用惩戒措施的内涵属性。尽管行政保安处分能够为信用惩戒措施的属性界定提供新的视角,但并不能完全涵盖信用惩戒措施的复杂样态。因此,仍需对信用惩戒措施的分类观点进行审视和检讨,其中“效果强度说”更为科学合理,在此基础上结合行政保安处分的本质内容,将信用惩戒措施分为高、中、弱强制性惩戒,围绕类比参照行政处罚、考量程序正当性以及纳入柔性执法框架展开相应的类型化建构,从而推动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高质量发展。

    2025年03期 No.455 77-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0K]
  • 数字文化帝国主义探赜

    孙强;

    伴随数字时代的到来,文化帝国主义进入数字文化帝国主义新阶段,特征体现为数字化产品、服务成为其扩张的新载体,借助新技术实现对思想的进一步渗透,通过打造技术生态圈、文化圈群形成特有的传播模式,建构了西方文化渗透的有效覆盖、精准传递、“平等”交流之新样态。其本质表现在辅助数字资本渗透到数字世界各个角落以实现资本谋利,借用数字技术之力、数字化生存之势、数字巨头之强实现西方文化霸权在数字领域的延伸。其危害包括对人的思想的错误引领,通过操控舆论制造事端、助推西方意识形态肆意传播来威胁主权国家意识形态安全,通过诱导消费异化、泛娱乐化等使文化偏向模式化,通过使人沉溺于数字虚拟景观、消解文化认知正统方式等影响人们对本土文化的认同。中国之应对策略包括:增强数字技术水平,在关键核心技术上掌握主动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领数字文化内涵式发展;加强数字文化安全建设;推动数字空间命运共同体的建设。

    2025年03期 No.455 87-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1K]

治理研究

  • “三维治理”融合建构:权力治理的中国效能及启示探析

    刘涛;闰彩霞;

    中国在权力治理的探索与实践上取得了显著效能,展现出较之于国外尤其是西方不同的鲜明特色和优势。从对权力的“三维治理”融合建构分析框架展开讨论,能切实揭示和把握中国之所以在权力治理上取得显著效能的深层原因,对于深化推进新时代权力治理改革和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意义。中国在对权力运行和行使上实现了党性维度、法性维度以及德性维度治理的融合建构,牢牢抓住推进对权力的有效治理要着眼于遵循权力与权力行使人作用关系来探索治权策略。这在实践中,既要把握权力治理的核心在于立足权力主体性推进党自身的全面建设和完善发展,又要基于此从权力主客体间性的多向度层面采取应对办法。中国权力治理在党性之维、法性之维、德性之维上的融合建构及治理,对于世界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2025年03期 No.455 97-105+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0K]
  • 柔性公共组织如何提升乡村治理效能?——基于浙江省C县乡村振兴联合体的研究

    唐勇;

    柔性在企业组织中得到广泛研究,而具备柔性特征的公共组织仍未引起研究者足够关注。在基层治理实践中,若干参与治理的公共组织具备柔性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基层治理的重塑。近年来,浙江省C县以共同富裕为愿景推动乡村组团式发展,创造出兼具柔性和公共性的新型组织——乡村振兴联合体。浙江省C县充分发挥乡村振兴联合体的政治和组织功能,激发经济等其他功能,通过提高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效益,总体性提升乡村治理效能。柔性公共组织的提出,以及对其提出背景、结构和功能的深入分析,能够有力解释浙江省C县乡村治理取得的成效。基层治理创新的实践表明,柔性公共组织的有效运行必须以明确的使命愿景为指引,通过党建引领完善组织体系建设,系统性重塑组织结构和功能,同时在行政成本约束下实现治理效能最大化。

    2025年03期 No.455 106-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29K]
  • 赋能异化为负担:乡村数字治理的逻辑及法律保障

    唐梅玲;皮诗雨;姜乃峪;

    作为一种公共治理方式,数字乡村建设所凸显的效率价值契合我国乡村治理的实践需求,进一步推动了乡村治理的变革。然而,当前乡村数字治理仍存在数据不贯通、感知不充分等现实问题,以效率优先为导向的数字赋能,削弱了乡村数字治理的合理性基础。数字乡村建设中“一刀切”的指标设定,也加剧了数字应用的歧视与偏见,导致现有规则滞后于治理需求,引发权利义务失衡。这不仅增加了基层政府将数字化手段异化为管控工具、侵犯村民基本权利的风险,其与乡村文化、伦理、情感的偏离,更可能导致数字赋能异化为数字负担。因此,为防范数字风险、提高乡村治理能力,应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以效率兼顾公正的原则、以控权为手段的法治逻辑。具体而言,应通过立法细化乡村数字治理规则,有效联结政策实践与村民行动;尊重村民自主性,关爱数字弱势群体,健全多主体参与架构;综合运用标准治理、信息规制、数据归集等手段,优化乡村数字治理方式;规范预防、共享、反馈和动态调整等程序,制约权力的适用;明晰乡村数字监督和问责机制,为乡村数字治理提供秩序约束。

    2025年03期 No.455 116-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2K]

传统文化与现代性

  • 传统“化”之观念的三重思想政治教育内涵探究——基于微观思想政治教育的诠释视野

    奚彦辉;

    “化”是中华文化的观念精髓,在中国传统文化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以往学界对“化”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或是从儒家教化入手,或是围绕“内化”与“外化”范畴而展开。然而,这些仅是“化”之子范畴,无法充分呈显“化”之思想政治教育的完整内涵,更无法充分呈显“化”之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层意蕴。如是,系统地阐显传统“化”之观念的思想政治教育内涵即是微观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使命。通过微观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入探索可以得出,传统“化”之观念可具体转换为“影响”“经历”及“转化”三重内涵,而且这三重内涵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权重丝毫不逊于“内化”与“外化”。通过理论诠释可以发现,传统“化”之观念的这三重内涵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深化、工作方法提升及个体观念的生成和转化理解皆有重要启思。

    2025年03期 No.455 126-1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1K]

  • 赓续中华文脉 弘扬北疆文化系列之三 元上都遗址: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生动实证

    朵兰;

    <正>元上都遗址是中国元代都城系列中创建最早、历史最久、格局独特、保存最完好的草原都城遗址。其遗址及出土文物,印证和记载了多元文明在碰撞与融合过程中产生的高度兼容并蓄的中华文化,反映了极高的艺术与技术水平,呈现了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特点,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兼容并蓄的有力见证。1988年,元上都遗址被国务院列入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以其突出的普遍价值和遗产整体的真实性、完整性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是内蒙古自治区唯一一处世界文化遗产。

    2025年03期 No.455 1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5K]
  • 下载本期数据